擺脫“補貼依賴癥”,無疑是近來風電行業傳遞出的明確信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2017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開幕式上對風電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到2020年,風電要在新能源中率先擺脫社會補貼。而與補貼一起并行的,還有棄風頑疾有望得以基本解決。
近年來,中國風電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風電累計新增裝機容量近190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超過1.3億千瓦。
憑借超過2200億千瓦時的全年發電量,風電現已躋身至我國三大電源之一。較之5年前全國風電裝機容量,這一數字也增長近3倍。如今,隨著產能規模與技術創新的雙重發力,中國風電無疑成了領跑者。
如何在未來4年內率先擺脫補貼?一個基本思路則是,分類型、分領域、分區域逐步退出補貼。
分布式市場的開啟給光伏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作為遭遇同樣發展瓶頸的風電,下一步將劍指何方?
若要風電脫離補貼“拐棍”獨立行走,“棄風限電”成了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將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視作重要發展任務:“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風棄光狀況。”
一方面,提升風力發電系統科技創新,走好降本增效的轉型之路;另一方面,著力發展管網建設水平,大力發展以分散式為代表的風電發展形態,以此降低后期運維成本、增加價格競爭優勢。而盡早完成平價上網正逐步成為風電未來發展的產業趨勢,在相關示范項目的大力推動下,風電有望在平價上網的業態格局中先行一步。
更有輿論曾樂觀指出,風電成本仍有望進一步降低,甚至是成本最低的清潔能源。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經過數十年砥礪,中國風電除了在成本方面,仍需走出一條“提質”的新興模式。也正是在這種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風電產業將擁抱數字化新格局。
簡單地說,數字化最為顯著的表象是借助數據實現萬物相連,令風力發電系統、風能設備新增智能化亮點。
在數字化時代下發展的風電產業,隨著產品結構改善、智能技術應用的加快,也給風電企業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僅在管理理念層面,數字服務將逐步替代傳統模式成為具備商業模式的品質內核,包括體驗、互聯與平臺在內的一系列產業鏈也將成為風電企業的著力點。因而,如何融合數字化帶來的產業影響,也被視作“十三五”時期風電企業維持核心競爭力的題中之義。
未來,在數字化成為風電自帶屬性的同時,“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領風電產業的生態格局。也就是一手深耕技術創新,一手懷揣數字化風向,這也是風電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