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工業的母機智能創造的基礎
裝備工業是為所有制造業提供:先進、實用、質優、價廉的成套裝備,它決定著各行各業制造業的水平。
裝備工業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專用裝備工業,如為國民經濟某種特定功能、需求提供裝備,如:飛機、船舶、海工、汽車、高鐵、軍工等;另一類為通用裝備工業,即為提供制造專用裝備的工藝裝備,也可稱之為基礎裝備工業,如機床工具、重型機械、儀器儀表、通用機械、機器人及“三基”產品,因此有的專家稱之為基礎裝備工業。
機床工具行業是制造專用及通用裝備所必需,因此有人把機床工具稱之為“母機”,為各裝備制造業提供鑄、鍛、焊、熱處理、表面處理及少無切削(含金切、壓力加工機床)等工藝裝備,原一機部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求機床工具行業做各行各業制造業的“總工藝師”,為它們發展提供工藝解決方案與工藝裝備。這就是建立機床工業的“初心”與“使命”。
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作為裝備工業需求的供給側的“母機”機床工具行業做到了嗎?由于新時代發展的環境、主要矛盾,與政府的政策不同,因而機床工具行業在生產方式、行業與企業結構,包括領導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今天市場經濟進一步向深度、廣度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自由貿易發展,新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云平臺等應用,大大改變了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新經濟、新生態層出不窮,我們機床行業已作好了準備嗎?尋找切入點有成效嗎!特別一些企業還在能否生存線上掙扎,但必需考慮生存與發展的方略與策略,近期來說就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工業4.0”。
企業能否抓住這個機遇,變“危”為“機”,能優勝而不被劣汰。要擺脫目前的困難,又要謀發展,關鍵在人,特別是企業領導轉換觀念,把握住“新時機、新思想、新征程、新目標”指導企業脫困與發展。特別要分析透自己企業面臨深層次的矛盾、人員思想狀態,物質條件,轉換觀念,做出決策,強化執行力,才能有所奏效。
“中國制造2025”已變為國家意志
“中國制造2025”的內容就是“兩化融合”“智能制造”,這也是德國工業4.0的核心。兩化融合分三大部分,第一是產品的兩化融合,即產品要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控制,然后智能化。第二是生產過程管理采用數字化與網絡化技術,即信息化技術,然后才是智能化管理,第三生產過程使用的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然后是智能化。這兩年我考察學習了二三十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有的企業采用信息化進程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取得極大成就,其目的就是提高研發速度及成功率,縮短生產流程,加速資金流與物流,壓縮庫存,盡可能實施定制化,節約成本,縮短交貨時間,實現銷售后,加強維保服務,在用戶使用的在役產品進行實時控制及預警,使用戶使用的產品提高使用率,為用戶創造更多的效益,實現“雙贏”。
一般說,一個車間為基礎單位,實現信息化管理,必須改變、優化全生命周期的生產流程,引入精益生產,實施準時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才能有效。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是沒有什么效果的。目前我國兩化融合的水平還就是工業3.0水平,即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管理,離智能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信息化+人工智能,才能逐漸進入工業4.0時代。
信息化管理分4個層次,一是管理層(PLM、ERP等),二是執行層(MES系統),以上構成所為“后臺系統”,三是控制層(PLC、DCS,IPC等),四是現場層,包括數控機床、機器人、數字化量儀、3D裝備,智能專用設備,智能物流與倉庫、各種智能傳感器等實體。第一二層形成虛擬系統;三四兩層放在車間構成實體系統。一二三四層也就是構成的所謂實體虛擬系統(CPS),虛擬系統把流程優化后,就使實體系統更加有效地工作。綜上所述,我們的機床工具行業提供符合信息化與智能化生產的要求,這就是工業3.0、工業4.0的基礎。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