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產業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25%以上。
提升民用無人機安全性和技術水平是核心
民用無人機制造業是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個人消費、植保、測繪、能源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消費類無人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能引領全球發展的高科技產品之一,已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但在民用無人機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法規標準體系不完善、檢測認證體系不健全、安全監管手段滯后、行業應用類無人機部分核心技術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
針對這些問題,《指導意見》提出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圍繞提升民用無人機安全性和技術水平這一核心,推進統一管控平臺建設,建立完善標準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大力促進兩化融合及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強化產業競爭優勢,促進我國民用無人機制造業健康發展。
《指導意見》明確了民用無人機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同時,消費類無人機技術保持國際領先,行業應用類無人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2~5家掌握核心技術、具備世界級影響力的領先企業;制修訂200項以上民用無人機標準,滿足產品研發和生產、產業應用、安全監管等行業發展需求;國家級安全管控平臺基本建立,企業級監管平臺基本實現全覆蓋,民用無人機產品全部實現“一機一碼”,自動識別率達到100%。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25%以上。產業規模、技術水平、企業實力持續保持國際領先勢頭,建立健全民用無人機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及產業體系,實現民用無人機安全可控和良性健康發展。
八大主要任務促進產業發展
為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指導意見》還提出了八大主要任務,對民用無人機的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提升、應用領域、標準體系、頻率規范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大力開展技術創新。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圍繞民用無人機動力系統、飛控系統、傳感器等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開展小型化通用化載荷設備、高集成度專用芯片、長航時大載重/混合布局無人機研制。加快軍工技術向民用轉化,推動軍工試驗試飛、驗證設施向民用無人機開放。
二是提升產品質量性能。加強民用無人機系統、軟硬件和通信協議等安全設計,提高民用無人機傳輸安全性和數據保護能力。民用無人機產品應在外包裝明顯位置和產品說明書中提醒依法依規飛行,警示擅自飛行的危害。
三是加快培育優勢企業。研究制定民用無人機生產企業行業規范條件,發布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推動民用無人機企業生產制造智能化轉型。鼓勵優勢企業通過開放平臺、共享數據、提供試驗驗證條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等方式,促進大中小企業集聚創新,推動發展具有特色的民用無人機產業集群。
四是拓展服務應用領域。加快民用無人機行業應用基礎設施、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技術應用交流平臺、新技術演示驗證中心等,推進民用無人機在農林植保、物流快遞、地理測繪、環境監測、電力巡線、安全巡查、應急救援等行業領域創新應用。推進人工智能在民用無人機領域融合應用,加快提高民用無人機的娛樂性及智能作業水平。
五是建立完善標準體系。加快民用無人機分級分類、產品安全性要求、身份編碼規則、研制單位基本條件及評價方法、管控平臺建設等急需標準制定,建立健全民用無人機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團體圍繞市場需求制定團體標準,促進經過市場檢驗的先進團體標準轉化為行業或國家標準。積極推動民用無人機標準國際化,提高國際話語權。
六是強化頻率規范使用。科學規劃無線電頻率資源,統籌民用無人機用頻需求,進一步加強民用無人機的無線電頻率使用管理。研究制定民用無人機無線電管理相關規定,加強民用無人機及無人機反制設備無線電管理相關工作。
七是推進管控平臺建設。研究制定民用無人機數字身份識別規則、技術方案,實現“一機一碼”;引導企業通過加裝通信模塊、飛控軟件升級、預留接口或采用國家制定的統一傳輸協議等技術手段,將產品納入國家統一管控;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廣播式自動監視系統或衛星通信等方式,實現民用無人機可識別、可監視、可管理。推動企業建設產品基礎信息數據庫及企業級產品監控服務平臺,推動建立各省級安全管理平臺,加快建設基于民用無人機身份識別和飛行狀態的國家級管控平臺。
八是推動產品檢測認證。加強民用無人機試驗檢測認證、試飛驗證等技術和方法研究,形成民用無人機產品安全性、質量可靠性等檢測認證標準。推動建立一批具有民用無人機檢測認證資質和試驗驗證水平的專業服務機構,滿足行業發展需要。
文章來源:中華機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