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日前發布了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光伏“5·31”新政,給近年來高速發展的中國光伏產業踩下一腳“急剎車”。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消息稱,針對光伏“5·31”新政,該協會從行業相關主管部門了解到,目前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若能夠在今年6月30日前并網,仍將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這意味著,普通地面光伏電站仍執行“6·30”政策,我國新調整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或留有緩沖期。
所謂“6·30”政策,是指往年備案的普通地面光伏電站,如果于當年6月30日前仍未投運,將執行新一年度上網電價,故而光伏行業存在“6·30”搶裝之說。“6·30”政策已經成為光伏電價的核心政策,對市場行情、組件供應、項目收購等形成了巨大影響。
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2018中國市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要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的措施。具體來看,自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統一降低0.05元,I類、II類、III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5元、0.6元、0.7元(含稅),較去年底均下降了0.05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底剛剛確定了上網電價后,“5·31”新政再次調低了這一價格,打破了此前上網電價一年一調整的行業傳統。“隨著光伏電站生產成本的下降,電價補貼下調已是必然趨勢,時隔5個月再度下調標桿上網電價,這將意味著今后電價調整頻次會加快。”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指出。
此外,業內有觀點稱,本次三部門之所以出臺如此嚴厲的新政,根本原因在于補貼壓力太大,且短期內難以解決。多年來,我國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主要采取“標桿電價+財政補貼”的方式。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達1000億元。
針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這一說法,林伯強表示,相關消息的準確性還需要進一步核實,企業目前暫時不應盲目搶裝。
文章來源:光伏網